视觉杂志
山本耀司
当衣服消失,只剩下人,只剩下你,只剩下一种风度,那就是美,那就是本质。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
尽可能地让生活的振幅更加激烈,不去发现自己‘原来还能这样啊’的话,就会渐渐无法控制自己的动作了。
我们欣赏那些了解自己局限性的人,他们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停下来。现代生活只是一味地朝前迈进、不知停歇,带来的后果就是超过一个人所能承受的极限。
人们创造出男性化和女性化这样的词汇,只是为了让这世界更好地被分类,从而被控制…但我的设计绝不受这种权威性的控制
男人爱的只是他自己而已……女人则会深深爱上男人身上这种可悲的脆弱。
女人的精华完全体现在她们的关节连接处。就像一个脆弱的分子结构,一串樱桃”。
一个正在努力用功的女人,一个正专注于某件事情的女人一…当我看她的背影时,觉得她非常性感。
我在女人身后追赶着她,如果她转过身来,一切都将结束。
从事创作的人是非常痛苦的。并且,不管你有多痛苦,你还是想要续做出点几什么来,你感觉身上有一种“无法在一个地方安定下来,只能过那种生活”的状态。这种状态越明显的人,工作也越出色。
他还提到,比他年长一些的日本人总是试图追赶西方的艺术和设计,而他这一代人,是在日本被全面摧毁的废墟上长大的,“我们什么都没有,反倒有了巨大的自由”。这是一种从头再来的自由。
流浪者基本上都是穿好几重衣服的。这不是为了风格而穿那么多层,而是把财产穿在身上。也就是说,自己被怎么看不是问题。对于时装设计师来说,流浪者这种把全部生活套穿在身上的感觉,很有感染力。所以,(我)常常在旅行中,比如与流浪者擦身而过时,会感叹他们好潇酒
活在当下
当我们是小孩子的时候,我们都活在当下,这就是我们为何那么快乐的缘故,但是,当我们长大了之后,我们的心智总会在过去或者未来,并不在当下。
贩卖怀疑的科学家
科学从来不是观点的争辩,而是证据的追寻。所以说,科学家们追求的并非言论的自由和民主,而是背后隐藏的商机的自由。
抽烟到底会不会致癌?酸雨是怎么形成的?臭氧层空洞是否有害?自“二战”后,在公共媒体上常能看到此类针锋相对的科学论战。内奥米认为,科学论战的根源在于存在一批“贩卖怀疑的科学家”,他们被利益团体雇用,不断对外发布符合政治需求的科学论点。而“大众错认为,正确的科学知识必然得是确定的,因此只要有科学家放出怀疑的信息,原本科学界的共识就变得一文不值。贩卖怀疑的科学家正是抓准了这一点”《贩卖怀疑的商人》
阅读小说的意义
男人和女人,在冬天的夜晚坐在落地灯旁的椅子上,通过独自在房间里读小说,与他或她的内在自我相会。在每个人的自我地牢当中,都有一个堂吉诃德、一个安提戈涅、一个哈姆雷特、一个奥赛罗。我们每天与这些人物狭路相逢,不想让任何人了解他们。我们感到羞耻,甚至不希望最亲密的人知道,我们的内心深处究竟有些什么。但是,当阅读一本小说时,我们突然发现自己并不孤独——我们并不是唯一把恶魔藏在地下室里的人。以色列作家阿摩斯·奥兹(Amos Oz)如此讲述今天阅读小说的意义。
因忙碌而存在
回复邮件、上网或利用各种新的方式进行通信,均成了我们在交通往来途中可以处理的事情。时至今天,我们已不懂得停下来了。这是一种新的人生态度:因忙碌而感受到自己的存在。香港教育大学副校长吕大乐
真有圣诞老人么
维吉尼亚,你的小朋友们错了…他们以为自己的小脑筋无法理解的事物一概不存在。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儿,所有人的心智都很有限。在浩瀚宇宙里,人类的智识和无垠的世界相比,和理解所有真理知识的智能相比,只是区区虫蚁……是的,维吉尼亚,世上真的有圣诞老人。世上有爱,有宽容,有奉献,当然也有他,为你的生活带来最高境界的美与乐。
《纽约太阳报》在1897年的一篇名为“世上真有圣诞老人吗?”的社论中写道。当年圣诞前夕,报纸接到8岁的小女孩儿维吉尼亚的信件,其中提到自己的朋友并不相信有圣诞老人。这篇文章成了美国新闻史上最有名的社论,每年圣诞节前夕,许多报纸和杂志都会全文刊发此文。1971年,维吉尼亚去世时,《纽约时报》为她发了报道,题为“圣诞老人的朋友”。
艺术为何存在
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化,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俄国批评家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
如何通往个人解放
我对任何唾手可得、快速、出自本能、即兴、含混的事物都没有信心。我相信缓慢、平和、细水长流的力量,踏实、冷静。我不相信缺乏自律精神、不自我建设以及不努力可以通往个人或集体的解放。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巴黎隐士》
多余感
人类并不惧怕困境,事实上困境能让人的生命更加顽强;人类最怕的其实是“多余感”,而现代社会正在培养这种“多余感”的道路上不断精进。漫长的集群生活历史培养了人类忠诚相互依赖、高度合作的品质,而如今强调个体主义的现代社会则与这些品质格格不入,这从根源上导致了人们生活其中的不适应感。荣格尔《种族:回家与归属感》
菲利斯特人
对这种人来说,真正的快乐只能是感官上的快乐。牡蛎和香槟就是他们生存的最高境界。他们生活的目的,也就是为自己获得所有能为他们带来身体上安逸和舒适的东西。如果这些事情把他们忙得晕头转向,那他们就的确快乐了!如果从一开始就把这些好东西大量提供给他们、他们就会不可避免地陷入无聊之中……
不管怎样,这种人最终还剩下虚荣心。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享受虚荣心带给他们的乐趣。叔本华这样定义“菲利斯特人”,即“没有精神需求的人”
安藤忠雄的幸福
我认为,一个人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待在光明中。从远处凝望光明,朝它奋力奔去,就在那拼命忘我的时间里,才有人生真正的充实。安藤忠雄
衰老
我们总试图唤回某个特定的时刻、声音和感觉。我想再听听我母亲的声音。我想再看看孩子小时候的模样:小小的手,在空中乱踢的脚。可一切都变了。小男孩长大了,父亲去世了,小女儿比我个头儿还高了。
请永远留下吧,我对那些自己熟知的事物说。别走,也别长大。帕蒂·史密斯《M火车》
情感的负面空间
我曾经幻想,人们内心深处应该充满了甜蜜与爱。如今我了解到了真相:大部分情感都在不那么积极正面的空间中飘浮。如果你深入观察一大堆真实的情感,你会看到淫欲、贪婪、愤怒、焦虑还有,怎么说呢,紧张——爱与快乐只是偶尔闪过的火花。约翰·罗宾森谈人的情感与脑部变化。
波士顿
不同城市的味道聚集不同的人,催生不一样的野心。波士顿的声音是独特的:若想成为赢家,既要保持谨慎,也得增加活力;若要走得更远,你的心灵与智识需要同样强大。波士顿,美国最早的城市,合众国文明的摇篮。载着欧洲清教徒的“五月花号”在这里登陆美国独立战争第一枪在此打响。开启美国历史的一系列事件决定了波士顿的特殊性,与此同时波士顿建立了北美最早的大学、最早的公立图书馆,聚集了超过100所大学,培养出上百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作为美国智慧的心脏,流士顿孕育了艾默生的沉思、爱伦·坡的诗情、约翰·肯尼迪的雄辩,以及梭罗的抒情。300年保守主义与理性传统的悠久积淀,与来自全世界最优秀年轻人的情,共同造就了波士顿的独特气质。新与旧,理性与感性,律令与情感:双面波士顿保持着优雅的平衡
车经过查尔断河,在纽约出生长大的威禁不住抱怨:河上通往坎布里奇的破桥修了两年仍没有完工,“怎么能跟纽约比?“他说,“数一数,波士顿有几座摩天大楼?这就是差距坐在后座上的波士顿人约翰反唇相识:“摩天大楼?摩天大楼就是纽约的无聊之处。
根多调查都显示约翰肯尼迪是现代最受美国人爱戴的总统,其实,肯尼当政只有短短3年,表现也只能中上水平,人们对他的神圣化,很大程度上和美国当时面对的时代命运以及对家族厄运缠身的同情有关。肯尼油当政期间平息了几场外交风波,他改善民生,公开支持黑人民权运动,并开启了太空时代。他的潇洒外表和所作所为合二为一,为美国人找回了久违的优越感。
他们一家是标准的波士顿人,信奉精英主义。父亲约瑟夫·肯尼是个商人,35岁就斗成了百万富翁,他为三个儿子设定的职业分别是总统,记者和大言,不这三个男孩后来都遭遇不测,英年早逝。
波士顿交响乐团是1881年由银行家希金森自掏腰包建立的。希金森本人有着浓厚的欧洲情结,他为乐团挑选的前六任音乐总监均为正宗奥地利科班出身,这奠定了乐团冷静、优雅的贵族气质,也使其一跃成为美国最有地位的乐团之一。1973年,乐团聘请了历史上首位非欧洲商艺术总监—小泽征尔。这引发了团员的不满,导致了几次大规模集体辞职事件,乐团内部甚至出版了一份名为《对位法》的小报,专供除小泽以外的团员阅览。在小泽1999年跳槽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后,波士顿乐团才聘请了第一位土生土长的美国音乐总监开启了“美国声音”的时代。
1979年乐团访华时,带队的正是小泽征尔,这张东方面孔加深了中国人对乐团的亲近感。当时,中国刚结束十年浩劫。和中央交响乐团共同练习时,这些外国人发现很多中国乐手已经多年没有碰过乐器了。从学校到社会,乐团被空前的热情和好奇包围着,他们离开时,上干人自发到停机坪上为他们送行。
日本的自杀
春夏是日本人的自杀旺季。
- 每年3月自杀人数最多,平均91人;12月人数最少平均729人;
- 其中3月1日,4月1日、6月1日是自杀前三名的日子。日本人热衷于在每月的第一天或者最后一天结束生命。但是年末除外,比如12月29、30.31日就很少有人自杀,
- 星期一自杀人数最多,周六最少。
- 男性普遍比女性压力大,男女自杀比率为7228,中年男性占自杀整体人数的42%。
日本一个完整的财年是到每年3月31日结束,日本人不愿给别人添麻烦,死都要等到财年结束再死。有的人会把上个年度的事务做完交接,再揣着遗书卧轨。更有甚者,卧轨也要等末班车,以免耽误白天的上班族签到,当然不排除部分压抑了一生的人,就非要在上班高峰期最后任性一次。
在一些日本人看来,“自己活着”这一事实,就是在给人添麻烦。于是有名言“生而为人我很抱歉”,或“我错不该诞生于世”。存在并不总是合理,对不起我不够好,我自责,给集体带来了麻烦,再见。这句话最早是诗人寺内寿太郎原创的,而后太宰治在《二十世纪旗手》中作为副标题用了一次,并亲自为这句话代言,自杀5次终于成功,这话遂成为他和《人间失格》的符号。
拉图雷特修道院
柯布西耶将墙壁罩面设计为喷涂石膏,并模仿石灰水粉刷,许多地方还留有工具耙过的痕迹——柯布西耶认为,越是留有工具和人手的痕迹,越能体现出创造者在过程中为追求纯粹付出的努力。他觉得这样的墙壁能够唤起苦行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