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胆小别看画


1.方块A的作弊者,拉·图尔,1635年

1.1 画面解析:

背景一片漆黑画面缺乏景深,人物的姿势也过于刻意。整幅作品给人一种虚幻的氛围。仿佛是舞台剧中某个场景的定格,剧情正在无声地展开在紧张的气氛中,所有人都沉默不语。只用眼睛和手进行着诡秘而巧妙的对话。

  1. 正中的女子狡猾邪恶的心理活动全部包含在他的视线中。

  2. 为她上葡萄酒的女服务生也正向画面左端的男子使着眼色。服务生在猎物背后悠然地观察了他手中的牌后,绕到中间的女人身边,一边佯装为女士倒酒,一边用眼神暗示其他两个人肥鸭的牌和作弊的时机。女服务生的头巾呈现淡黄色。这淡黄色是背叛者,油大的代表色。中世纪绘画中犹大的衣服一直采用这种颜色。

  3. 男子身上的衣服于赌桌的桌布同一颜色。似乎在暗示着赌博是他的天职。这位老千非常自然的让右手肘靠在桌子上。但其实这是为了用肥大的袖子,与从肩上垂下的长丝绸缎。遮住自己摆在赌桌上的钱。不让对手点清,这是专业老千的基本手法之一。这名赶时髦的恶徒,将头发烫卷,显得很年轻。然而仔细观察他额头上的皱纹。就能推测出他的实际年龄一定比看起来大的多。

    线索不仅仅是男子故意放在背后的手和女子奇怪的手指动作,他们拿牌的方法也肯定与不善玩牌的外行不一样。当时的扑克牌背面是一片空白。所以老千们可以轻易在牌上做标记。

  4. 中间女子的真实身份是一名高级妓女,他施展美人计,将涉世未深的青年引诱之词。从青年面前堆积的金币数量就能看出。刚刚坐上赌桌时,他赢了一大把。这个也可以说是年轻的特权吧。人在年轻时,原本就对自己以外的一切没什么兴趣。这位有钱少爷也彻底满足于自己手上的一副好牌。脑袋里除了下一次胜利,就别无其他,压根儿就没打算观察一下周围的情况。其实只要他稍微抬头,他就能发现面前这些人飘忽不定的视线中宝藏着无数冷酷与算计。


1.2 对比:

在当时以赌场妓院的赌博场面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为数众多,作品中充斥着大吃大喝后的狼藉景象,他们的目的都是告诫世人远离赌博,珍爱生命。

然而这幅作品却属于异类,一切都是那么有条不紊。在这幅画中,邪恶的,并非赌博本身,而是人心。斜视的锐利视线,不单象征着可以轻易欺瞒对方的冷酷心灵,还给鉴赏者带来恐惧感。青年心怀梦想走进社会,却不曾想,等待着他的是一群外表光鲜的衣冠禽兽。


1.3 生平:

拉图尔是一位死后长期被人遗忘的画家。他生于1593年死于1652年。他曾受聘于路易13,拥有“王的画家”的称号。她被历史遗忘的真正原因众说纷纭。一种说法认为她那单纯、明暗对比强烈的画风,到了华美绚烂的路易14时代已经严重落伍。

根据现成的史料记载,晚年的他成为了一位实力雄厚的资产家,但同时也经常使用暴力手段,因此在街坊四邻中,名声极差。在战争、掠夺、屠杀、火灾、鼠疫肆虐的残酷时代,九死一生,还必须拼命守护自己的财产,图拉尔可能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失去了相信他人的能力,想必他也已经见过无数想要欺骗自己的人流露出的邪恶目光了吧。

可能只有真正理解这一点的人才能做出方块a的作弊者中那种极致的眼色。


2. 舞台上的舞女,德加,1878年

2.1 关于芭蕾舞

  1. 芭蕾舞,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当时的舞蹈形式与交谊舞类似。之后,巴黎舞传入法国宫廷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都要归功于法王路易14,爱芭蕾爱到亲自在朝臣面前翩翩起舞的太阳王,为了培养专业的芭蕾舞者,还一手创立了皇家舞蹈学院。
  2. 接下来变革发生在18世纪前半叶。为了方便舞者抬腿,跳跃芭蕾舞裙的下摆臂提升到膝盖以上。一时间舆论哗然。到了世纪末,芭蕾终于与歌剧分离开来,成为独立的表演形式。换句话说,此前的芭蕾舞表演中,舞者既要唱歌也要说台词。
  3. 进入19世纪,现代我们耳熟能详的古典芭蕾舞裙(又称突突裙,到膝盖位置由数层透明保护重叠制成的蓬松舞裙)开始流行,舞者们脚尖点地的经典动作,在这个时期确立
  4. 然而19世纪中叶,芭蕾在法国就已经丧失了人气,中心地带也逐渐转移到俄国。在德加开始描绘舞女们的时候,巴黎的芭蕾舞界已经满目疮,已无力回天。

2.2 关于芭蕾舞女与金主

  1. 剧院,尤其是上演歌剧及芭蕾的歌剧院的堕落,是许多同时代人都可以作证的。早前的歌剧院作为社交场所的色彩更为浓重。其实,只要看一看舞台两侧的包厢就能明白进能看到舞台一侧的包厢席位,其实并不适合观赏。他们经常被有钱有势的贵族们定期预约。在这里可以恣意妄为。另外,他们还拥有在演出中随意出入化妆间和后台的特权。由此一来可以想到,其实歌剧院就是上流社会男人们的妓院。那么长住在这些妓院里的妓女,自然是舞女们。
  2. 那是一个蔑视职业女性的时代,比如当上流社会出身的南丁格尔提出要成为一名护士时,母亲气的晕过去,全家坚决反对。同样,缝纫女工,被称为妓女预备军在大众眼中的歌剧演员距离妓女也只有一步之遥。实际上,在当时有名的高级妓女中著名的《茶花女》的原型玛丽杜普莱西过去是纺织女工儿与他人气不相上下的坷拉波尔原来则是歌手。
  3. 从以上种种,我们不难揣测当时的人们是怎样看待芭蕾舞女的。社会大众根本没有把他们当成艺术家来看待,再加上舞女们是露出大腿跳舞的。在那个正经人家的女子必须穿长裙,裙下能够露出的限度只能到脚踝的时代,人们对露大腿的感觉,大概跟我们现在看到大尺度露乳沟差不多吧,所以说当时志愿成为芭蕾舞者的少女几乎全部出自于劳动阶级并非没有道理。
  4. 在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中,男人们怀着复杂的歧视心理和优越感接近舞女们,如果正好双方气味相投,男人就会成为这名舞女的金主。
  5. 就这样,因为这些强烈要求自家情妇能露脸儿的金主的干预,法国的所有歌剧中都被强行塞进了芭蕾的桥段。芭蕾舞的艺术价值不断降低,舞女们因此越来越依赖金主。金主们则进一步向剧院施加压力,形成了彻头彻尾的恶性循环。

2.3 作品解析

  1. 在这幅作品中伫立在舞台布景阴影之下的这名男子身穿晚宴礼服。很有可能她就是这位芭蕾舞女的金主。
  2. 舞女脖子上的缎带与绅士的礼服一样,都是鲜亮的黑色,这条飞扬的缎带仿佛就是少女被金钱牢牢束缚的象征。
  3. 在当时相面书非常流行,人们深信从一个人的相貌中就能判断出他的社会阶层。德加在作品中把女人的脸画得非常丑陋,以此表示这些女人全部出身于劳动者阶层。
  4. “德加笔下的舞女不是女人,只是一根保持着平衡的奇妙线条”——高更如此评价。
  5. 德加笔下不计其数的舞女们并没有自己的个性,鉴赏者根本分不清谁是谁。我们无法感受到舞女与画家有丝毫交流,或者说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沟通完全缺失。
  6. 这位少女,虽然出身低贱,却凭一己之力,期望出人头地,如今已经爬到了这样的高度。用金钱换取她身体的男人在背后一脸淡然的看着他的屋子。而画家对这一现实,表现出事不关己的态度,毫无批判精神,只是单纯将此绘制成一幅美丽的画,人心的冷漠才是最让人感到恐怖的地方。

3. 受胎告知,丁托列托,1582年

3.1 作品主题:

欧洲的绘画、雕塑作品有三大题材:

  1. 耶稣受难
  2. 圣母子
  3. 受胎告知

自古以来描绘《受胎告知》图,有几条不成文的规定:

  1. 最基本的元素有三大项:大天使加百利、圣母玛利亚、以及代表圣灵的白鸽。
  2. 加百利拥有一对巨大的羽翼
  3. 玛利亚常穿着红色长裙搭配蓝色斗篷。
  4. 白鸽一般呈着圣光从天而降,冲着玛利亚的统鋈头部和胸部飞来,代表受胎的瞬间。
  5. 除此之外,象征圣母纯洁无暇的白百合花,也常出现在画面中。
  6. 还有一些画家会根据他成为耶路撒冷神殿的神官编织衣服的事迹,画上针织棒或者摆着线团的小筐。
  7. 由于天使现身时,玛利亚正在看书,手中摊开的圣经也是《受胎告知》图中的常客。

3.2 作品解析:

  1. 丁托里托描绘的画面极具动感,并且这幅画中的动态也太过激烈动荡了。
  2. 此刻玛丽亚的状态,完全可以用大惊失色四个字来形容:面对眼前这些不速之客,他正打算扭转身体向后逃跑。他的手又大又厚实,十指宛如孩子般毫无防备的张开着。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这一状况已经极具冲击性。更何况降临在他身上的奇迹实在太过急速,让人难以接受。
  3. 大天使加百利的现身方式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静静出现在房间一角。而是以超快速度朝着玛利亚疾驰而来。突然在他面前来了个急刹车。
  4. 让从左往右的动态表现的更加激烈的是随加百利一起飞来的有翼的小天使们:宛如云霞般涌来的天使,由于数量过多会能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他们像激流撞击岩石后产生反向的水花一样在窗外引发阵阵骚动。此刻这个源源不断,似乎望不到头的队伍大有将屋子挤爆之势。然而,再可爱的东西,一旦数量激增,也是直接逼死密集恐惧症患者的节奏。人类对于庞然大物抱有天生的恐惧感。但面对小而密集且不断萌动的东西,同时也无法保持平常心。我们一般会认为“小”等于“可爱”。然而在潜意识中却对一靠数量取胜的恶意行为抱有厌恶感。看到这乌压压一大群天使的瞬间,我想到了希区柯克的《鸟》这部恐怖电影。
  5. 当超自然现象突然出现在平静的日常生活中,震惊、绝望以及毫无还手之力的失落感汹涌而来。这正是马利亚在《受胎告知》时所承受的心里打击。这虽说是神圣的奇迹,但在骨子里与古希腊悲剧中“无法改变的宿命”,没什么区别。这种世界观也与追求宁静幸福的文艺复兴是理想主意,天差地别。
  6. 丁托列托以不同角度诠释了经典的《受胎告知》,先把洛克主义一部展现出戏剧化激烈且富有独创精神的崭新画面。曾经圣洁高远的圣母在此时已经被允许赋予人性。在这一转变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大航海时代带给欧洲的全新气象。并托里托生于1518年死于1594年。

4. 玛丽.安托瓦内特最后的肖像,大卫,1739年

4.1 背景:

  1. 这份速写绘制于法国大革命过去四年后的1793年。
  2. 主角是正在城内游街示众的玛丽安托万丽特。他是来自于异国的奥地利女人,是国库空虚的赤字夫人,说出“没有面包的话可以吃糕点”的这等妄言的女人。
  3. 除了那毫无装饰品的朴素衣裙及简陋的帽子,最让人不忍直视的是她的头发。为了让闸刀顺利砍下脑袋,当时的死刑犯都得在断头前露出脖子,因此必须将头发剪到后颈的发际线以上。
  4. 似乎为了这个证明这位前王后早已失去了青春美貌,大卫在画中强调了他歪斜的嘴型。从侧面看安托瓦内特的下唇异常突出。嘴唇两侧,随着脸颊的下垂也朝着下方歪斜,给人一种心眼儿很坏的印象。
  5. 他脸上略微成鹰钩状的鼻子和紧闭的双眼,也是画家为了加深人的坏印象,特意为之。
  6. 安托瓦内特正是在这位大卫的手中流下了屈辱的形象,他深黯贬低一介废后的手段。只要让嘴唇歪斜一点点,再让鼻子弯曲一点点,几条短短的线,就能让形象彻底改变。这就是恶意的恐怖之处。

4.2 生平

  1. 雅克·路易·大卫,在绘制本作时,是一名雅各宾派的斗士。看成反对王权的先锋人物。同年,他还完成了名作《马拉之死》(在这幅画中,大卫将遭遇暗杀的雅各宾派革命家马拉,视为耶稣一般的神圣人物。死去的姿势与米开朗基罗圣母怜子像中的耶稣如出一辙)。
  2. 然而到了次年当雅各宾派的首脑人物罗伯斯庇尔被处刑时,他却挤在人群中画下了这位昔日大哥坐在囚车上的速写图。
  3. 等到拿破仑取得政权,他又兴高采烈地开始大量创作新皇帝的肖像画。真是恬不知耻。
  4. 斯蒂芬茨威格如此描述大卫:路易大卫是那些卑鄙无耻之人中的一员,也是当时最有名的画家。在革命期间他曾是最唯恐天下不乱者的同谋。在这些人当权时,他竭力奉承。但一旦当权者地位不稳,他就会立即另寻出路。他曾画下死去的马拉,也曾在热月政变的前一天,吕罗伯斯庇尔一起高呼让我们同饮此杯的崇高誓言。然而那份壮烈的渴望迅速在心中消退,最终她选择躲在家中,而不是站出来应敌。

5. 爱的寓意,布隆奇诺,1545年

5.1 题材:

  1. 可可香奈儿说“想要有魅力,就要成为一个谜。”
  2. 寓意画流行于16世纪。画家将深思熟虑的难解寓意,以及拟人形象融入画中,由鉴赏者进行解读,这一玩赏方法是宫廷中极具人气的智力游戏。爱的寓意也是正也正是为了一小部分高雅考究的知识阶层而创造的,除了让贵族老爷小姐们赏心悦目,还大大考验了他们的文化素养,眼界见识。

5.2 作品解析:

  1. 这幅画的人与物,挤满了整个画面。
  2. 两位主角故作正经的表演,表情与其奇妙而有趣的性感肢体存在落差。让画家希望营造的神秘效果更上一层楼。
  3. 正中的女子,浑身一丝不挂。她的乳头夹在少年的手指之间。脸颊与耳朵已经泛起了红潮。他成Z字形的体位相当不自然,莫不是因为这个瞬间,他沉溺于高潮之中逐渐丧失了力气吗?
  4. 少年似乎是一名处于青春期的。但裸露的下半身已经具备了成年男子的健壮质感。这种不平衡感,也让观者的不安情绪倍增,他的右脚则站立着一对白鸽。
  5. 在小男孩的背后,穿着绿裙子的少女悄悄探出脸来。大概是因为肩膀与头的位置有些错位,导致脖子看起来长的相当诡异。小男孩儿腿部后放的位置,我们可以看到少女穿透一裙露出的身体。他的真实面目,居然是披着鳞片的蛇或者爬行类。

其实这图画中描绘了全裸的维纳斯以及亲吻她的丘比特。周围则画着快乐、游戏、欺骗、嫉妒与情欲。

  1. 维纳斯与丘比特是这幅画的主人公。两个人在文艺复兴时期都是爱情的拟人形象。
  2. 维纳斯手里的金苹果来自于帕里斯的裁决。特洛伊的王子怕你斯认为在三美神维纳斯,赫拉,雅典娜之中,维纳斯最美。也将作为冠军凭证的金苹果递到他的手中。这个苹果,之后便与维纳斯形影相随。鸽子也是奉献给爱之女神也就是维纳斯的圣鸟,象征着爱情。
  3. 画面左端拼命的挠抓头发的老妪,象征着嫉妒。
  4. 在她对面,与他成对的小男孩儿象征着快乐!
  5. 欺骗,一定是那名绿衫少女。但丁在神曲地狱篇中如此描述居住在欺骗界的怪物“虽然长得普通人类的脸,身体却像爬虫类。尾巴上还长着毒针” 这不就是这名少女的样子吗?而且欺骗的必需品,是面具。在令人头皮发麻的长尾的附近题却摆放着面具。
  6. 最上方的老人应该就是时间老人。沙漏与大翅膀,象征着无情的时间。时间出现在这幅画的最上方,凌驾于所有一切之上。
  7. 他对面那名侧脸女子,他是抵抗时间的“夜晚”。蓝色帘幕代表的暗夜就是他的所有物。

大家对于这幅作品的整体定义。是一致的这是一幅把各种语言爱情有关的要素,以及喜悦,痛苦,虚伪,迷醉,罪孽等等,通过蕴含着知性的情色主义表现出来的作品。

最后这对爱人,明明看起来非常相爱。但却始终给人一种奇异的违和感。似乎哪里不太对事实上,这两个人的确很不对劲,因为丘比特是维纳斯的儿子。所以说这两个人是爱着女神与她的亲生儿子。这居然是一副母子图!就算你没有神话方面的知识。还是可以,本能地感觉到话中隐含着诡异,甚至变态的因子。

这不正是爱的寓意的厉害之处吗?情欲是爱情的最主要因素。但可能是超脱人性的恐怖存在。这幅画如此,告诉我就是这一点然而,最让人费解的是,我们无法确定画家对此的态度究竟如何?他到底是持肯定态度?还是在对此给予批判?


6. 绞刑架上的喜鹊,勃鲁盖尔,1568年

6.1 作品解析:

这幅画的正中心就是代表死亡的绞刑架。但是在他下面载歌载舞的人不可能看不到绞刑架。这就是说明明死亡近在眼前,人们却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照旧肆意享乐。莫非作者的本意旨在揭示人类的这份愚蠢吗?


6.2 关于喜鹊:

  1. 关键就在于绞刑架上的喜鹊。
  2. 喜鹊在欧洲的评价与在亚洲存在天壤之别。黑白羽毛的组合在欧洲人看来具有死中有生或生中有死的两仪性,“伪善”这一含义,由此衍生而来。喜鹊因此被视为女巫的化身和恶魔之鸟。
  3. 此外,杂食性的喜鹊除了吃谷物,昆虫外,还会猎捕小型鼠类及鸟类。这份凶悍招人讨厌。
  4. 喜鹊还写爱闪亮的物品。常常将汤匙、戒指等人类的所有物返回鸟巢。这种习性,也让他成为小偷的象征。
  5. 据说在欧洲喜鹊的叫声被认为是最不吉利的声音。

6.3 关于喜鹊象征的“女巫”:

  1. 勃鲁盖尔活跃在16世纪中叶的尼德兰。那个时代的尼德兰与其他国家一样。因为深受宗教改革影响。女巫审判与异端审问都达到了最为激进的状态。无论新教徒还是旧教徒,所有人都对异端抱着严酷肃清的态度,并竭力向着弑杀女巫大道一路狂奔。
  2. 根据教会法在三种情况下可以逮捕被怀疑是女巫的人。
    1. 第一种是有人指名告发女巫,并得到证实。
    2. 第二种是匿名密告。在这种情况下,告密者非但不用拿出任何证据,甚至无需参加审判。换句话说,嫌疑人是在完全不知道被谁告发的情况下遭到逮捕的。
    3. 第三种则是流言。“只要某某人该不会是女巫吧”的流言一起,嫌疑人就会被带走。
  3. 因此任何人一句不负责任的闲话或是说他人的坏话、诽谤、中伤、嚼舌根都能轻易夺取人的性命
  4. 除此之外,尼德兰还存在着一个固有问题。在针对侵略者统治者西班牙的抵抗运动日益激烈的同时,政府的镇压也变得更为残酷。西班牙为了让占领变得更为容易,通过各种手段鼓励民众互相告发。
  5. 告密是义务,不履行义务的人就是间接的异端。因此,连保持缄默都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如果不在人前展现出快乐开朗的舞步。自己可能就是会被恐怖的告密者告发——那个人与大家做着不一样的事,那个人好像心怀不满,那个人是女巫,那个人企图推翻政府,等等。

博鲁盖尔笔下的人物总是以其独特的体型、轻快的动作,营造幽默轻松的氛围。可这一次,这份妙趣,却反而令恐怖感爆棚。我们心里都清楚,充斥着告密的社会绝不是远古的产物。他在历史上无数次反复,今后也不知何时会出现在我们的世界里。

7.农神吞噬其子,戈雅,1820到1824年

7.1 背景:

  1. 萨图尔努斯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神话中的农耕神。同时也是执掌时间的神。在绘画作品中常以手持大镰刀的老人形象出现。这位苍老的巨人,用锋利的镰刀。无情隔去人类最宝贵的时间。
  2. 萨图尔努斯长大后用大镰刀阉割自己的父亲,并将其处死,成为凌驾于诸神之上的王者。
  3. 然而,萨图尔努斯一直对父亲的临终遗言:“你会被自己的孩子所杀” 耿耿于怀。为了打破预言,他不得将自己的五个孩子接二连三的吞进肚子里。
  4. 然而,即使做足的准备,萨图尔努斯最后还是死在了第六个孩子,朱比特的手上。连带着被夺去了权力和地位。

7.2 作品解析:

  1. 戈雅的萨图尔努斯似乎因为用力过猛。一半身子跑出了画面。双足也隐没在黑暗之中。在展现出强烈明暗对比的同时。人物的轮廓歪斜变形而这种变形,却让画面压迫感倍增。再坚称 “我能在瞬间之中,从五个方向。牢记从窗口跌落的人的样子,并画出来的” 戈雅,那自由奔放却精准无比的化工之下,巨人似乎立即就要从画面中跨步而出。
  2. 萨图尔努斯生着一双堕入畜生道之人的眼睛,从那极度外凸的眼睛可以看出,就像他开始溶解崩塌的脸和身体一样。他的头脑精神已经失去了人性的禁锢。我觉得恐怕只有亲眼见过地狱的人。才能画出这种极致的吞噬亲子的场景吧。

7.3 生平:

  1. 事实上戈雅的确见过地狱。
  2. 在戈雅正春风得意的46岁那年,戈雅彻底丧失了的听力。后来却奇迹般的恢复了。大概是神想让戈雅从此之后全心全意的专注于观察,用眼睛发现事物的表面,看穿事物本质。所以才夺去了他的听觉吧。换句话说,不画完这幅画,戈雅就无法摆脱地狱,如果不通过创作再做一次地狱巡礼,他就无法得到救赎。
  3. 萨图尔努斯不得不吃掉自己的孩子,这是他的宿命。而畏惧宿命,并与之搏斗的萨图尔努斯,却也不得已被自己的疯狂逼入绝境。如果一直处于疯狂状态。那么吃掉孩子应该也不算难事。然而最为凄惨的是自己的身体中的居然还残留着一丝人性。这微弱的良知,强烈抗拒着此刻的疯狂行为。不断提醒着自己是多么的可耻可悲。戈雅将他在寂静无声中见到的悲惨情景。最终这一切都凝聚在了萨图尔努斯身上,转化为这世间最真实的恐怖。

8. 维拉斯凯兹教皇英诺森十世像习作,培根,1953年

8.1 背景

  1. 这幅画的原作是西班牙宫廷画家迭戈委拉斯凯兹为当时75岁的教皇绘制的肖像画。英诺森十世看到了本作后。不由给出 “简直逼真过了头” 的评价。
  2. 英诺森十世在画中露出了暗藏在面具之下的本来面目。与其说他是侍奉上帝之人。倒更像是利欲熏心的世俗野心家。那双眼睛闪烁着狡诈的光芒。似乎在说着我绝不相信任何人。这是一双始终攻于心计算计怀疑审判的眼镜。也是一双,绝无宽恕之一的眼。
  3. 逼真这就是委拉斯凯兹最牛的地方。

8.2 作品解析

  1. 在培根的画里,帽子和上衣由红色变成了紫色。在基督教育中,紫色代表着忏悔赎罪。

  2. 椅子扶手以及出现在四周的围栏呈现黄色,更准确应该是金黄色。这是说明教皇是被黄金困住了吗?

  3. 这幅画最大的特点就是满屏意义不明的竖线。这些强势猛烈,且不对齐的竖线。以数十,数百只计,扎入教皇的身体。并在膝盖处成放射线状向四面飞散。而且这些竖线的方向并不一定是从上而下的。他们有可能也来自下方。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而后由脚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喷涌之上。

    无论如何,这条这些线条在观者眼中是会动的。不管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线条动完美表现出了极速的动感。因为这样的线条常常在漫画中出现用来表现时间与速度。

  4. 这幅画少不了竖线并且培根的竖线是活的。一切令人厌恶极胆寒的感觉,全部出自于这些竖线。只要想一想没有的,这些奇异的线条。这幅画会变成什么样。 这可能变成一幅单纯描绘咆哮当权者的肖像画。然而,在宛如空气,刀刃一般。将骤眼看不见的时间可视化,激荡猛烈的无数竖线的作用下。英诺森十世的身体在我们眼前逐渐崩溃

  5. 这幅画背后,我们可以看到画家坚定不移的想要施以“惩罚”的想法。作为宗教世界领袖的罗马教皇对民众的精神,拥有强大的影响力。但他们以信仰为名,不知做了多少坏事 (培根对天主教深恶痛绝),应当通过这幅肖像画来赎罪。因此,画家可能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表现出了自己强烈的执念。


8.3 生平

  1. 培根生于1909年是于1992年。她的少年时代,在身为陆军少校的附近的严厉鞭策下度过。许多年后,他坦诚自己一方面憎恨父亲。另一方面,确也曾对男性魅力十足的父亲产生过情欲冲动。
  2. 在思考培根其人时,同性恋是个绕不开的关键词。他的父亲亲眼见证了王尔德因男色罪被捕,最终为社会所遗弃的全过程。也难怪父亲在面对这个偷偷穿着母亲内衣的儿子时,会怒不可竭。想要全力矫正儿子的毛病。然而,从培根的角度看这只不过是侵害自己精神世界的终生无法原谅的暴力吧。
  3. 大概在培根眼中,教皇的形象与父亲产生了重叠。

9.砍下何乐弗尼之头的友第德,真蒂莱斯基,1620年

9.1 作品解析

  1. 画中如此残虐,暴力的行为绝非犯罪。那十字架型的刀柄说明了这一切,皆出自于上帝的正义。
  2. 友第德的眼神极其坚定,持剑的胳膊非常强壮,袖子被高高挽起,右手紧握剑柄,左手猛地抓住男人的头发。由于动作过于激烈,雪白的香肩暴露在外,丰满的胸部随着杀戮不住摇晃。
  3. 裸体男子似乎是在睡梦中遇袭的。他一定毫无戒备。我们可以从濒死状态的男人口中看到紧锁的牙关。在微弱的光源下滴落的鲜血,看起来颜色浑浊。我们似乎能嗅到话中传来的血腥气息。沿着床单的褶皱血液如同生物一般玩缓缓蠕动。另一边从动脉喷出的血液,以迅猛之势飞剑四散。

9.2 同一主题对比

  1. 友第德是旧约圣经外典中记载的古犹太女英雄。他的故事是这样的:某座城市被亚述将军何乐弗尼率领的军队包围。在城中居民即将放弃抵抗的关键时刻。美貌的寡妇友第德记得带着一名侍女来军营,利用自己的魅力,在一夜激情之后砍下了早已醉倒的将军的头。亚述军迅速败退。拯救了整座城市的友第德得到了人们的交口称赞。这个故事作为美德战胜邪恶,而女主角则作为救国救民的美人。从中世纪开始一直是各路画家争相采用的绘画主题。
  2. 一般而言,友第德的画像在搞定工作后,提着脑袋拿着剑的休闲造型为主。为了衬托她的美貌,侍女一般被设定为相貌丑陋的老妇人。装在口袋里的首级隐藏的也很好。甚至剑上也滴血未沾。此时只要友第德本人莞尔一笑。观者很容易就会将眼前的作品当作普通的年轻女子肖像画。
  3. 卡拉瓦乔也画过相同主题的作品。但他的作品不免显得有些矫揉造作。画中的友第德明显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抱有厌恶感。身体竭力的想要远离何乐弗尼。因此,他持刀的手看起来绵软无力,让观者无法信服他能够斩杀一个身材健硕的壮年男子。从何乐弗尼脖子处流出的鲜血,宛如一根根细长的红线,缺乏真实感。这幅画最大的问题在于友第德身旁又老又丑的侍女。他在一边毫无表情,纹丝不动地呆站着,让观者部耽美的恐怖感。甚至连兴奋感都感受不到。
  4. 与之相比,真蒂莱斯基的友第德则是一位拥有坚强意志的成熟女性。陪伴在侧的侍女,与其说是用人更像是他的同志。强烈的使命感和信赖感是两人之间共同行动的坚实纽带。两个人丝毫不敢怠慢。在行动现场拿出了12分的气魄。因为作为一个普通人即使坚信自己行使正义之事,如果不狠下心来,化身厉鬼,人头是绝对砍不下来的。

9.3 生平

真蒂莱斯基在少年在年轻时。被自己的老师强奸过。订购他的画的人,在购买画作的同时,其实也在消费者他的私生活。如果有大名鼎鼎的阿特米西亚来画女人砍男人头的题材,一定带着她的影子。而何乐弗尼呢?当然就是那个强奸犯了。

阿特米西亚坦荡荡的满足了大众的期待。他在有力度的手镯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似乎再说你们既然想看那就看个够好。实在是霸气。


10.青春期,蒙克,1894

10.1 生平

  1. 蒙克1863到1944。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被誉为表现主义的创始人
  2. 他将感情的侧重点放在灵魂的苦闷与死魂的死亡的阴霾上。并将这些情绪,用直接了当的方式传达给鉴赏者。说白了,蒙克的画非常好懂。当时其他画家常常以神话和历史故事为作品题材,以此考验鉴赏者的学识素养。而蒙克则将重点放在自身的体验,感觉上。同时通过夸张的独特的夸张扭曲手法以及配色来表现作品主题。如此一来,即使是平常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的情绪或者个性,也能通过画面立即传达给观者。我想这一瞬间的相互理解,应该基于蒙克所表现的东西就是现在人在无意识之中,希望表达却又感到无能为力的部分吧,因为我们自己在遭受强烈感情冲击时。周围的环境,乃至整个世界的确就像画中表现的那样扭曲翻转、起伏不定。甚至连颜色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 自幼体弱多病,长期被急性焦虑症和被害妄想症所折磨。还深陷酗酒的恶习及混乱的两性关系。在45岁时主动进入精神病院接受住院治疗,结果在心理和身体两方面都得到了治愈。然而,令人深感讽刺的是,从离开精神病院,直到她已81岁高龄与世长辞的这几十年间。蒙克再也没能留下任何一副有价值的作品。当病痛的灵魂被医学治愈之际。与生俱来的天赋也随之消失了。当战栗于疯狂这一精神的死亡时,他可以如实表现内心的一切恐惧。然而一单恐惧消失艺术之死也即将降临。这究竟是幸还是不幸呢?

10.2 作品评述

  1. 青春期这一幅画其实追溯起来,早在十年前就创过创作过。本作最初的标题是《夜》。
  2. 其实处于逐渐成熟之中的少女并非指在那个瞬间,才会感觉到身体的异样。可能,从很久之前他就开始为体内某种蠢蠢欲动的情绪感到不快。即使在那宣告儿童时代结束的号角吹响后的很长时间里,他仍然有种“自己已不是原来的自己”的不安感。这幅画就是这一较长变化期,也就是青春期阴影的视觉化产物。而非单纯表现了,在现实中看见自己身体流出鲜血的那一页。
  3. 人类是害怕变化的动物。其实,面对微小的变化也会全副武装,严阵以待。更别说是从孩子转变为成年人的过程中。简直就像要推开一扇未知的大门。身处其中的人会感到自我世界的崩溃,也很自然。所有的孩子都将明白自己终将破茧成蝶。然而谁都对自己尚未化蝶时(而且这个时期相当漫长)的羸弱感到分外恐惧。此时翅膀尚不能飞翔,遇到危机情况根本无处可逃。画中的少女就像一只已经不能变回毛毛虫,却也无法翩翩飞舞的蝴蝶,只能任由瘦的身体僵硬在沉默的空气中。少女心中的恐惧与不安,具象成令人毛骨悚然的黑影宛如从少女全身缓缓冒出的黑烟一般汇聚在画面右侧。所以说这个已凌乱笔触描绘出来的黑色影子才是这幅画的心脏。
  4. 青春期少女同孕妇一样,自古以来便与血腥污秽的意向捆绑在一起,为世人所恐惧。蒙克希望通过少女表达对现实存在的不安。作为模特的少女原本就给自己的身体变化感到恐惧。而蒙克在作画的过程中逐渐觉得对面的少女变得阴森诡异。敏感纤细的青春期少女立即察觉了画家的感受继而变得更加害怕自己。而在你神经的敏感方面丝毫不逊于少女的蒙克也如同光波反射一般将加倍的恐惧的投射到对方身上。想来当时画室中的气氛是多么紧张压迫。影子就是个空气的郁结,越来越黑,越来越大。

11.老妇人的画像,乔尔乔内,1508

11.1 作品评述

  1. 画中老妇人苍老粗糙的手中捏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随着时光流逝”
  2. 画中老妪脸颊到脖子这部分皮肤的松弛感十分逼真。也正凭着这份冷酷无情的写实乔尔乔内的老妇人名垂千史。

11.2 背景

  1. 年轻的美人,虽然都有沉鱼落雁之貌,但眉眼样貌必定各不相同。就算一丝不挂也能具体划分出各种类型。这些女子身上负载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对美的理解。因此,从古至今,美人们燕肥环瘦个有千秋。
  2. 普遍而言,失去女性魅力的老妪在大众心中是缺乏个性和存在感的,如果身上没有服装加持,就很难判断他所处的年代和地域了。
  3. 西方人对年老的定义,远比东方人要消极,负面。到了中世纪,“老”基本上与“死”画上了等号,对老年人的蔑视达到的几乎令人绝望的程度。
  4. 文艺复兴除了歌颂人文、反中世纪这两个主题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中心思想: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的古代文化。众所周知,古代雕塑的出土是文艺复兴揭幕的契机。因此世人无比坚定且无条件的追捧理想的肉体美也在预料之中。文艺复兴时期的人将肉体美和运动能力作为评价他人的重要因素,并对此不存一丝怀疑。如此一来,衰老必然成为过街老鼠,被整个社会所唾弃。无情的揭露批判着老丑女人,与人人追求青春之美的热烈景象形成了鲜明反差。
  5. 人文主义学家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中对赏评肉体进行了大力的推荐:他认为求婚时——应当良马鉴定会一样——让男女双方充分观赏品评对方的裸体才对。
  6. 因此在歌颂年轻的肉体之美食,没有什么比在旁边放上衰老的悲剧例子更具震撼性。就这样丑丑的老妇人逐渐成为文艺复兴美术的一个题材。
  7. 中世纪画家们常常将美人与骷髅或者死神配对,放在同一个画面里。而如今美人的搭档换成了老妪。为了让后者充分衬托前者,更加残酷的丑化手法应运而生。
  8. 伊拉斯谟有一名画家朋友名叫昆丁马塞斯。他创作的《丑陋的公爵夫人》以及异常怪诞的画风闻名。马塞斯成功的关键在于老妪实在丑到了家。而这样一个丑到了家的老太婆居然费心打扮衣着入时,如此强烈的反差令人发笑,比让看官们优越感爆棚。正是在那个群社会齐声歌颂美的时代,人们才会毫无顾忌的去嘲笑丑陋、衰老及身体残疾的人。而且这种无遮无拦的嘲笑,还能得到周围的认可。
  9. 但人们丝毫没有意识到为了抬高一方而贬低另一方的做法完全是精神世界匮乏的表现。从世俗角度来看,女性不掌握任何实权,因此美正岁是女性的力量源泉。失去了没就等于失去了一切。并且在很多情况下,女性只有通过“别人”尖锐的视线,才知道自己业已叶瘦花残。在这别人中,男性是掌握着巨大力量的一方。他们厌恶地望着这些老妪,仿佛在看着一面倒映出自己衰老容颜的镜子。所以丑陋的老妇人,其实只是男性抗拒自身衰老的替罪羊而已。而那些坚信自己也会青春永驻的年轻女性也会出声附和。丝毫不觉得那些刻薄的言语中有一天会报应在自己的身上。
  10. 乔尔乔内笔下这名毫不夸张,也没有一丝美化的老妪,真实反映了男性所感受到的恐惧——丧失的青春美貌,甚至是骄傲和尊严。(从男性的角度出发,提到老话,可能最令人在意的不是外貌,而是性能力)

  1. 美人要经历两次死亡的一次是丧失美貌之时,第二次就是真正的死亡降临之时。
  2. 这幅作品似乎没有很强的年代感。无法让人一眼看出他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这其实是一件相当恐怖的事。因为这就代表着现代社会已丢失了敬老之心。
  3. 从根本上而言,美与年轻没有必然联系,更不是一种三言两语就能说明的概念。美,原本来自于我们对爱人、血亲的深情厚谊。而将这一切都剥离开来,仅仅追求抽象的“纯粹美”的行为,难道不是对人性的一种否定?

12.独眼巨人,雷东,1898年

12.1 题材

  1. 自古以来人们在潜意识中将超越常规的巨躯与粗蛮的自然力量、未开化的野性叠加在一起。在世界各地的神话故事中,巨人往往是英雄的劲敌,是必须被打倒的残酷自然的化身。
  2. 画中的这只独眼它的主人终日沉溺于偷窥。双眼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向中心靠拢。最终合并成一只极其巨大的眼珠。这只眼睛只看自己想看的东西。而且还由于双眼合一使得看到的变得扭曲,偏执。因此,这也是一只放弃了客观性、幼稚无稽的独眼
  3. 这只独眼巨人叫库克洛普斯。源于希腊语的“圆眼”一词。是乌拉诺斯一只子嗣的统称。这些外貌丑陋的独眼巨人为父亲做遗弃,长期被禁锢于地底。后来得到宙斯的帮助而重获自由。拥有优秀锻造手艺的独眼巨人为了感谢宙斯。精心打造的雷电供宙斯驱使。这也是后世神话中主神宙斯最有名的武器。
  4. 画中的主人公名叫波吕斐摩斯,他居住在埃特纳火山的洞穴中。某一天我们遇见了海洋仙女伽拉忒亚,瞬间陷入了狂热的单恋。然而美女早已有了一个名叫阿卡斯的人类帅哥男友。根本没把独眼巨人放在眼里。即便如此,巨人心中依旧燃烧的绝望的爱火,四处追寻。
  5. 雷东的这幅作品正是描绘了苦恋仙女的独眼巨人从阴影中窥视沉睡中的美女的场面。一天巨人在海边撞见了美女和帅哥的甜蜜约会。勃然大怒的他一下子举起巨石朝两人砸去。美女逃过一劫。但肉身凡胎的男帅哥被巨石砸种,一命呜呼。
  6. 当爱转变为恨的那个瞬间,只能看到扭曲世界的独眼不懂自制,不知忍耐。他忘记了自己又有多么巨大的破坏力,只顾着发泄怒。其实独眼巨人并非认不清现实。自己从心中的女神,光从体格上来看就明显天差地别。除了将他占为己有的念头。巨人的脑袋里再也无法塞进别的东西。他绝不能接受自己被拒绝的事实。他怒火中烧,变得危险,狂暴。身体是成年人,但智商情商与小孩子没什么分别。
  7. 在世纪末的象征主义风潮中独树一帜,一心追求独创画面的雷东站在心理学角度诠释了独眼巨人扭曲的爱情。在画中塑造出具有鲜明特点的人物。画家对于巨人那犹如黑洞般的独眼以及那颗生命的安在成年人特有的粗壮柏景之上的幼稚园脑袋,没有做任何写实处理。甚至连一丝一毫的浪漫色彩都彻底省略。独眼巨人的野性痴情、偏执、单纯、悲伤乃至恐怖之处跃然纸上,令观者感同身受
  8. 当陷入爱情时无法把握自身与对方距离的人确实聊人生厌。巨人在散发恐怖气场的同时也令人怜悯。一方面因为他虽然拥有成年人一般成熟的身体。但思想仍然是个另一方面,我们能从话中感受到他对美女得爱固然纯洁真挚,但表达爱情的方法,却遭糕透顶。

12.2 生平

  1. 话说回来为何雷东要用大人的身体,小孩的头脑的波吕斐摩斯来表现绝望之爱的悲剧性呢?要谈这个,我们必须先追溯雷东本人的人生经历。
  2. 他在出生仅两天后就被送到蛮荒之地。雷东相信这是为了让他与母亲疏远的故意安排。当知道哥哥在家中享受着父母,母爱长大的是时候。揣测变成的确信。寄养乡下的日子终于结束。然而雷东并没能回到父母身边,在古老阴森的大宅里长到了11岁。
  3. “我彻底理解了自己过去创造出来的那些悲伤的艺术品究竟出自何处了。那是一个最适合开设修道院的地方。那是一个身在其中便能拥抱孤独的偏远区域——那你是多么荒芜,那里一无所有。所以必须发挥全部的想象力才能活下去。”
  4. 虽然寄养地为画家日后的超群想象力打下的坚实基础。但这个悲伤而虚弱的少年,肯定过的很不快乐。所以即便真正回到父母身边后,他也已经不在相信有人会爱自己。
  5. “我一心追求黑暗,对于将自己隐藏在大窗帘后,房间内的晦暗角落以及儿童房中的行为,我体会到一种奇异的愉悦感。”雷东也许就在这些暗影中默默注视着那个曾经抛弃过自己的母亲吧。把自身隐藏好,随意观察对方,不正是对方的一种变相占有吗?(虽然对方对此毫不知情)。他完全不相信自己可以光明正大地获得爱。因此,他只能用偷窥这种方式来得到对方。

13.诱拐伽倪墨得斯,科雷乔,1531年

13.1 主题

  1. 伽倪墨得斯特洛伊国王特罗斯之子。同时也是牧羊人在古希腊,牧羊人身份是作为宗教领袖的一大象征。著名的大卫王,以及之后右拐美女海伦引发特洛伊战争的帕里斯都曾坚守过这个岗位。
  2. 画中主角是一位拥有西式容貌的美少年。因此,才有了接下来被变身为巨鹰的宙斯绑架到奥林匹斯山,成为了为诸神斟酒的侍酒童的故事。
  3. 关于他此后的命运,最为普遍的版本是这样的。侍酒一职看似卑微,却也是能永葆青春、长生不老的奥林匹斯公务员岗。过去一直有宙斯与正妻赫拉的女儿青春女神赫柏(Hebe)担当。伽倪墨得斯一来就触及关系户的利益链,赫拉大为恼火。因为老婆想方设法要除掉这个眼中钉。宙斯直得忍气吞声,将其变成星座升上天空。这就是我们熟知的水瓶座。
  4. 柏拉图认为这个神话故事是为了让恋童辟或者是同性恋,获得宗教认同才创造出来。

13.2 对比

  1. 米开朗基罗也创作过相同主题的作品。男男之爱色彩更强的是米开朗基罗以黑粉笔创作的素描画。少年被巨婴从身后拥抱住。群里脱身的迷醉状态,与其说是浪漫主义都更接近春宫图的。当时58岁的米开朗基罗疯狂的爱着一名20岁的青年。他将小情人。比作少年儿那只巨婴也自然是祢大爷本人了。况且最后米开朗基罗还将这幅画送给了恋人。
本文由作者按照 CC BY 4.0 进行授权